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网

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以工代赈“赈”出强村富民路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6-23
摘要:来凤村村民依靠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硬化道路 依靠充足的水源灌溉,我这片辣椒苗已在扬花,再过1个多月就要采摘卖钱了。经受不住连日高温的炙烤,不少干旱地带的蔬菜苗大片枯死,但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的辣椒产业园业主马欢却从容不迫。我的底气就来源于

来凤村村民依靠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硬化道路

“依靠充足的水源灌溉,我这片辣椒苗已在扬花,再过1个多月就要采摘卖钱了。”经受不住连日高温的炙烤,不少干旱地带的蔬菜苗大片枯死,但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的辣椒产业园业主马欢却“从容不迫”。“我的底气就来源于这口蓄满了‘解渴水’的山坪塘,幸亏有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不然还是一口病害塘。”马欢一脸的兴奋。在他身后,一片片辣椒苗长得绿油油的。

来凤村位于恩阳区西北18.5公里,距上八庙场镇4.5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共465户1344人。其中,脱贫户55户174人,监测户3户8人、残疾人50户54人,特困对象(五保户)6户6人,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1999.5亩,属于典型的边远山村。该村由于地势偏高、水源缺乏、道路不畅,产业发展滞后,青壮劳动力年年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者搞传统农业。

2023年,恩阳区委区政府、上八庙镇党委政府针对来凤村水源、道路发展落后现状,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拟改建产业道路6.7公里、整治山坪塘1口。“项目总投资43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资金400万元,撬动其他资金32.5万元。”来凤村总支部书记佘永胜介绍,村两委按照程序先后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选举产生了项目理事会及其下设质量监督组、资金管理组、材料采购组、物资保管组的成员。项目理事会代表村民行使职能,组织人员开展务工群众技能培训、日常考勤,做好施工质量检测、工程事务管理等,严格落实“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全力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我们通过‘坝坝会’、入户宣讲等形式开展以工代赈政策解读,激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自愿报名,有92人愿意到项目工地务工。其中脱贫人口12人,易地搬迁人口32人,农村低收入人口48人。”来凤村以工代赈项目理事会理事长王忠介绍,该项目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优先安排脱贫人口、易地搬迁人口、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项目建设,重点把弱劳动力安排在看管材料、监管质量、值守工地、后勤服务等岗位上,真正做到“人人有活干”。同时,经过多次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群众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折资入股分红等方案,与务工群众签定了用工协议。

来凤村村民通过自建的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

“整个项目自2023年2月19日开工,当年12月底结束。”现场技术人员王军介绍,通过10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硬化了联通辣椒产业园区的6.7公里产业道,形成从省道S303进入园区长达10公里的园区产业环线公路,辐射来凤村、季台村4个居民小组。辣椒园区内的一口病害山坪塘经过治漏、清淤、扩容,成功蓄水200方,为辣椒园区提供稳定水源。依靠项目建设极大改善了来凤村的堰塘、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外,参与务工的92名村民还挣到务工收入104万元(其中:脱贫人口15.6万元,易地搬迁人口41万元,低收入人口47.4万元),占中央财政资金26%,人均获得劳务报酬1.13万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手心里增收”的“赈”心。

“帮我们老百姓修塘修路,还按时给我们发务工工资,这种‘家门口’的好项目挑起灯笼都难找哦。”来凤村村民王正学,今年73岁,1980年开始在山东、西安等地从事支模活儿。20年前,王正学因需要照顾生病的父母,不得不回到上八庙镇的老家,靠在邻近农村工地打零工维持生计。“打了一辈子工,跑了很多地方,就数这个项目最好,这是党和政府送给我们的温暖。”王正学算起了收入账:作为该村以工代赈项目的技术工,他的工资是260元/天,干了30余天,项目组按月通过“一卡通”给他发放工资1万多元,相当于在外打零工半年的收入。

“除了群众挣得务工收入外,我们还将以工代赈资金修建的堰塘,折股量化成固定资产,入股到来凤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采用固定分红模式,每年可分红6万元。”提及以工代赈项目给村里带来的好处,来凤村总支部书记佘永胜如数家珍,32名年轻群众通过手把手培训获得支模、打混凝土的技能,申请道路、堰塘管护公益性岗位5个。依靠项目打通了产业路、建好了堰塘,村里的闲置土地变成“香饽饽”。截至目前,已成功招引外地企业和返乡成功人士示范栽植川明参、生姜、黄精等道地药材100亩,建成芦笋、果蔬产业示范园区3个,年轻“创客”开设的农家乐、民宿、石磨加工坊已初见成效,年出栏生猪5000头的养殖场已投入使用,来凤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打造的的川佛手、小米椒、优质粮油产业园区已形成规模效应……而这一切变化,都是依靠以工代赈项目的带动。(张知春)

来凤村村民依靠以工代赈项目修建堰塘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一老一小工程在行动之党建团建齐抓共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