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全面领导村的各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北寨村传承红色文化,以党建带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党建,以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统一为工作方法,定向发力,综合施策,探索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富裕路。 一、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北寨村是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下辖行政村,村域面积17.1平方公里,该村地处京东大峡谷与石林峡景区之间,位于平谷区东北部燕山余脉浅山区,曾是明朝守军的一个营寨,三面环山,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军事上易守难攻,历来是军事要塞。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寨村是冀东西部地区3个著名的抗日堡垒村之一,该村福吉卧曾建立冀东《救国报》滦西分社,《救国报(滦西版)》也在此创刊。北寨鸽子洞是当年抗日工作人员经常隐蔽的地方,此外还保存有八路军兵工厂烧炭的碳场、手榴弹厂等多处遗址。1938年至1949年,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军需股所的炸弹厂、被服厂、军械修理所和染坊也曾设在这里。 北寨村党支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设置,深入推进“头雁工程”,多措并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内培外引壮大农村年轻党员和青年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带头人队伍,以强有力的组织来整合资源和凝聚民心。
2018年初,当时的村里欠外债1200余万元,债台高筑,民心不稳,是市级软弱涣散和经济薄弱村,刘福东临危授命放弃自己年薪几十万的工作,回村任北寨村党支部书记。为快速改变现实情况,刘福东决定从抓“党建”入手,大力发展经济。根据65名党员中50岁以下党员12人的情况,村两委搭配老中青组织结构,选优配强3名85后年轻干部,狠抓干部工作落实、夯实责任。村党支部依托“北寨红杏”产业优势建立合作社,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社长,让党组织成为合作社“助推器”,实现合作社高效运转。通过抓党建促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建“核心引擎”作用,让党员作为产业发展带头人,把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做到五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牵引”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 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党支部书记刘福东利用自己多年办企经商的经验与资源,使合作社得到了高效的运转。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党支部书记的带领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虽然他们每家都有红杏树,但在红杏销售旺季,都将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合作社的运营上,组织村民分类装箱、查验品质、入库开单,到联系客户、出库装车及售后服务。同时成立专班,指定专人负责合作社管理与运转,并提前走出去联系客商、商户,做到友好对接,优质服务;同时发挥销售能人关键作用,由村两委评议推选村内能人专门负责销售工作,实现让能干事的人干成事,为集体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2021年北寨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党建引领强示范、联动带动促发展、北寨红杏产销专业合作社),同年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二、强化政治功能,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北寨村党支部主动加强理论武装,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坚持做工作、办事情多听群众意见,始终牢记为群众排忧解难,创新性地走好群众路线。
以红杏作为主导产业和经济来源的北寨村红杏核心产区绝大部分在山坡上,由火山石等有机质构成了红杏生长的独特土壤,红杏成长期土薄地漏的贫瘠山地不能很好的存留水分,村民肩挑手提运水上山,效率低下。每到红杏收获季,仅有几条山路,难以满足山上7000余亩红杏运输需求,村民们经年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沉重的担子,在狭窄坎坷蜿蜒的山路上往返,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山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运输不及时,部分红杏在途中受损,影响了销售。为此北寨村党支部积极向上级组织争取项目资金,新建单轨运输车18条,运输车总长度6300余米,果树灌溉主管路铺设了15000余米,毛细分支铺设了100000余米,基本实现了对红杏种植区域的全覆盖。这些单轨运输车像一条条巨龙,一头钻进果园深处,一头连在马路边上,让红杏能够快速、便捷地从山上运往山下,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也方便了有机肥等生产物资运往田间地头,同时为红杏的生长及林区处置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缓解了村民运输红杏过程中的辛苦劳作。据统计,单轨运输车投入使用后,红杏运输效率提升了80%,人力成本降低了60%。为红杏产业这幅躯体架设了血管并血液充足让红杏产业这颗心脏充满活力与动力。 三、盘活“沉睡资源”,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 平谷地区有记载的杏树种植历史始于西汉初年。1978年,在北寨村庙沟先后发现了两颗北寨红杏的祖树,一棵是甜核,被称为“红杏王”,另一棵是苦核,被称为“幸运树”,其中甜核的杏树就是北寨红杏最早嫁接育苗的主要种源,对北寨红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寨村以红杏为主导产业,7000余亩的年产量约120万斤。北寨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优化村经济结构,着力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与质量,以差异化战略克服产业同构与同质化竞争,打造区域品牌,因地制宜抱团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村集体产业。 北寨村通过召开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动员会宣传入股合作社的政策及优势,引导村民主动入股合作社,截止目前入社农户达99.7%以上,基本实现村民即社员。通过村民入社也能实现村民收益与村规民约挂钩,把村民自治公约和入社章程与社员年中发放福利分红直接挂钩,对违反人居环境治理,私搭乱建,损坏集体公益设施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全部纳入入社签约管理,违反入社公约的在年底一律减免部分分红,实现村庄的规范性治理。
近年来,红杏成熟期间都会因为受到了暴晒、冰雹、大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部分村民家红杏受损,合作社及时采取措施购买3台烘干机将受损红杏制作成红杏干变废为宝为村民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合作社运行几年来,每年能为村民增收200余万元,村集体每年创收200余万元。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连续五年给全体入社社员实现分红,每人500元现金及米面粮油、蔬菜、肉等福利。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本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以村党支部为引领,由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党员、金玫瑰志愿者等组成村互助养老队伍,形成以村党支部为主体、自治力量共同参与的互助养老工作格局。将村老年活动站作为互助养老服务站的主要场所,对其进行提升改造规划。为村内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养老助餐服务。努力将互助养老服务驿站打造成为本村老人信赖、喜爱的“幸福家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和谐北寨奠定坚实基础。对历史欠账积极采取实事求是的应对措施,使外欠账由原来的1200余万元减少到现在的400余万元。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效果显著深得民心,从而极大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让村民们深刻体会到了壮大集体经济对村庄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凸显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链接社会资源,构建红杏产业立体化营销体系。 北寨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农民利益以项目合作、市场共享等为链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村民克服“短视”和“自利”意识,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抱团发展”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活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通过支部共建等形式构建立体化营销体系,畅通销售渠道。
通过南独乐河镇官方微信公众号“杏福独乐河”持续宣传“独乐好物”,开展云端带货,畅通网上销售渠道。坚持文创赋能,南独乐河镇携“北寨红杏”参加第三届乡创文旅云端大赛暨“北寨红杏”领衔“平谷好物”直播带货季启动仪式,40多家中央、市、区媒体的传播报道,极大地拓展了红杏的销售渠道。 由于长期受制于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北寨村党支部面对未来提高站位,积极引进京东、顺丰、中国邮政等电商平台,签署红杏销售的全程合作协议。红杏成熟期,又与中国邮政、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平台合作,同步开启云直播带货,北寨红杏上市期间,村内专设8个快递揽收点,不出村就可以寄出红杏,发往全国各地,果农更加便捷、省力、省时。2025年,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京津冀快递费用从往年的18元每箱的快递费用,降到了不论单双箱都是5元,达到了近年来快递费用的最低点,为北寨红杏走向全国,打下了坚实的物流基础,在快递费用上仅今年就节省了近100余万元。同时对从合作社售出的每箱杏的质量追根溯源,“一箱一码”随时可查询,追溯到人,确保北寨红杏在市场上的良好品质保障。为确保来村购买红杏的市民能够吃到正宗的北寨红杏,由党支部在村北和村南的两个市场进行严格管控,设立北寨红杏专卖区,由4名老党员在此全天候进行看管,让慕名而来采购红杏的市民,吃上了正宗的北寨红杏,效果显著。 在中国红杏之乡、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中华名果,年产百万余斤的北寨红杏,全部产于北寨这个2.2万亩的小山洼里。北寨村党支部以坚定的信心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抓住乡村振兴这一契机,实现了北寨村的产业振兴。展望未来,党支部书记刘福东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村内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将杏园变乐园,山区变景区,以北寨红杏、红色文化、绿水青山为抓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使得北寨红杏这个“金果”外销的更多、更远,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使全体村民更多的享受到真正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刘福东书记坚信,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高质量发展北寨红杏产业,一定能够实现“种好红‘杏’树、共走‘杏’富路”! |